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
十七大以来,甘谷县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、高产创建活动,合理优化种植结构,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,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、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等地膜覆盖抗旱增产技术,使全县粮食产量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2008年的73.63万亩降到2012年的70.51万亩;总产量由2008年的15.99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18.01万吨(预计)。粮食自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,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。
一是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种植区域不断扩展
2007年秋播全县全膜穴播小麦种植面积9.58万亩,占小麦总面积的26.7%。2011年全膜穴播小麦种植面积达15.1万亩,占小麦总面积的44.2%。2012年秋播计划种植16万亩。全膜穴播小麦以其良好的增产性,种植范围不断扩大,已由最初的仅在西北片安远、大石等乡镇,扩展到全县除古坡外的14个乡镇。以西北片的安远、大石、谢家湾、礼辛等乡镇为重点实施区,以新集、清溪河、散渡河流域为重点推广区。常年建立新集流域、散渡河流域、清溪河流域3处县级万亩综合示范片,在全县其他乡镇别建立1000亩以上的县级综合示范点10多处。形成了“全膜覆盖、膜上覆土、留膜免耕、多茬种植”的种植模式,已成为全县旱作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。
二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现实全覆盖
自2008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在我县推广以来,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,全县上下群策群力,将其做为提高粮食产量,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。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优良的抗旱增产效果,是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水平、提高土地产出效益、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要措施。2008年,全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.12万亩,到2012年,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由玉米种植推广到马铃薯、线辣椒等作物种植中,全年共完成23.23万亩,玉米种植已实现全部全膜双垄覆盖。磐安镇沐浴梁、土寨梁、安远后川沟、大古冰滩、八里湾八—大公路沿线等整流域开发的示范点,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其典型示范作用,对于带动全县玉米种植整体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没。
三是综合技术集成保障粮食增产
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综合技术集成,良种良法配套,测土配方施肥技术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、机耕机播及集雨节灌技术、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,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传统耕作方式,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突破。五年来,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66.36万亩,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率达93%以上,全县小麦、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95%以上,玉米“统供率、包衣率、精选率”达100%。
农业种植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
按照“川区抓蔬菜、浅山栽果椒、高山种洋芋、村村搞养殖、户户有劳务”的发展思路,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,压缩粮食作物面积,逐年稳定油料种植,扩大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。经济作物面积由2008年的31.85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37.3万亩。其中,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的16.5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22.01万亩,增加5.51万亩,年均增加1.91万亩;油料播种面积逐年稳定在10万亩;中药材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万亩左右。
一是蔬菜产业发展壮大
甘谷蔬菜生产已形成了区域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、组织化管理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,成为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。产业布局上,我们以渭河川道区为重点,南北河谷川台地为依托,按照不同蔬菜品种在各区域适宜性不同的特点,全面实施“西优、东移、北扩、南进”战略。西优是指以磐安、新兴、大像山蔬菜主产区和传统种植蔬菜的40个村为主要生产基地,通过优化品种、提高品质、增加投入、改进手段,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认证,实现蔬菜主产区产量、效益的同步增长,提高市场竞争力,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。东移是指蔬菜生产向六峰和新兴散渡河桥以东的